一首战歌,听得刘宏是热血沸腾。
“好,好一个“何惜百死保家国”;
好一个“堂堂大汉要让四方来贺”。
这真是天佑我刘家,降下如此麒麟儿。”
张让瞅准时机,恭贺道:
“奴婢恭贺陛下。
相信安北将军定不会负陛下厚望,一定会让四方夷狄来贺。
届时陛下德过三皇五帝,功过秦皇汉武。
实乃万古一帝。”
群臣之中,属于十常侍一派的官员也是站了出来。
争先恐后的对着刘宏拍着各种马屁。
把刘宏都听得飘飘然了。
心中都在想着自己怕不是天地之间古往今来第一人了。
刘旭也是很鸡贼,看刘宏这么享受,也是拍起了马屁。
不过作为一个如今公认的文学大家。
怎么会像这些人一样,口中拍来拍去就是你们几句马屁。
既然决定了要拍马屁,那就要拍最好的。
刘旭上前,恭声道:
“子阳定会立下不世之功勋,让四方异族臣服于皇兄脚下。
让皇兄之功绩“前无古人,后无来者”。”
这句话一出,刘宏心中舒畅极了。
看看,这些人拍马屁都不会,还是皇弟说出来的舒畅。
刘宏这个时候看刘旭是越看越顺眼。
心中都在想着:自己怎么没早点认识这个皇弟呢?
而朝堂之中无论是文武百官,还是张让等人。
现在看着刘旭的眼神都变了。
好家伙,这刘旭拍马屁都作出诗来了。
偏偏这家伙作出来的诗听着就知道又是千古绝句。
完全踏马的比不了啊!
张让心中庆幸万分。
还好这刘旭志在外地,不是宫中。
要是这刘旭进宫里来了。
以后怕是没有什么十常侍了,只有他刘旭了。
没办法,这拍马屁的功夫,十个十常侍加起来都不是刘旭的对手啊!
有了袁逢的前车之鉴,刘旭的封赏无人反对。
刘宏心情舒畅的下了朝,只觉得上了十几年朝了。
就只有今天让他最为舒服了。
而刘宏走后,一个个文武官员都走过来结交刘旭。
毕竟刘旭从一介白身,一朝变成手握实权的封疆大吏。
谁都知道,刘旭如今就是刘宏身边的红人了。
特别是刘宏特意叫刘旭皇弟。
这是摆明了告诉所有人:刘旭我罩了。
后面只要刘旭取得一点功绩,升官封爵还不是铁定的事。
刘旭有些敷衍的将一些不怎么重要的官员打发。
又与蔡邕等人攀谈一下。
就转头走向一位不过二十来岁的黄门侍郎,笑着说道:
“子阳见过先生,方才在殿中看到先生。
一见如故,特邀先生府中一聚。
不知先生没有没有时间?”
被刘旭叫住的荀攸,上下打量了一番刘旭。
“将军既然相邀,攸敢不从命。”
闻言,刘旭脸上露出神秘笑容。
“先生请。”
刘旭府邸。
刘旭与荀攸相对而坐。
“公达,不知这茶水如何?”
喝了一口杯中的茶水,荀攸不疾不徐的回道:
“茶水上佳,只是不知将军寻攸所谓何事?”
见荀攸直接询问,没有废话的意思。
刘旭也是收起脸上玩世不恭的笑容,一脸严肃。
“既然公达不准备废话,那子阳也不客套了。
子阳知公达有大才,欲招募公达与我一同前往幽州。
不知公达意下如何?”
荀攸没有回话,只是喝着杯中的茶水。
气氛沉静下去。
半晌,荀攸才推脱道:
“将军缪赞了,攸并无才能。
只不过是宫中一小小的黄门侍郎罢了。
天下之间,胜攸才能者数不胜数。
将军还是另寻高明吧!”
话罢,荀攸站起身来,准备出去了。
荀攸走到门口,耳边传来刘旭的话语。
“子阳虽无什才能,但是观人却有一套。
依子阳看来,整个大汉,才能胜你荀公达的,不过十指之数。
公达观如今天下如何?”
荀攸来了兴趣,返了回来。
见此,刘旭心中松了口气。
“当今太平盛世,攸并无看法。”
“公达莫要诓骗子阳了。
像你等大才之人,岂会看不出如今的大汉,已垂垂老矣。
就如同武帝刘秀所处时代一般。”
“将军何出此言啊?
须知,这可是大不敬之罪。”
刘旭冷笑。
“这房间只有你我,我在此地所说的言论。
天知、地知、你知、我知,绝不会有第三人知晓。
子阳相信公达不是愚蠢之人。”
“将军就如此肯定?”
“哈哈,这世间,也许我刘旭比之你荀攸,更加了解荀公达。”
荀攸默然不语。
“公达啊!你可知大贤良师张角?”
“此人攸倒是颇有耳闻。
传闻此人乃是冀州钜鹿人士。
一次上山采药途中,遇一自称“南华老仙”的老者。
得其传授《太平要术》。
创立太平道教,施已符水救治百姓。
在民间威望巨大,被百姓称之为“大贤良师”。”
刘旭摇摇头,沉声道:
“公达却是不知,如今这太平道教已有教众过百万。
若是那张角生有反意,顷刻之间就有百万大军。
届时,大汉怕是要步暴秦的后路了。”
荀攸闻言沉思一番,不得不点头称是。
“一起攸还没有想你们多。
此刻将军的话,倒是点醒攸了。
不过攸倒是认为,就算那张角有反意。
对于大汉而言,也不过是反手镇压罢了。”
“镇压倒是不难,但是公达可曾想过。
张角为何会有反意,这些黎民百姓又为何会跟随张角。”
荀攸思索片刻,就得出了答案。
但是张了张口,无论怎样都说不出来。